【鬼乡】— 一部致哀逝者与生者的戳心之作。
前言:之前詹妮没写过影评,可能这篇也算不上什么影评。
但小邪看了这部电影,就站在自己的角度聊聊吧。
之前看过【鬼乡】的电影介绍,
我仅仅当做一部普通的战争影片。
但昨天看过这部电影以后,
我发觉这又不全是一部简单的讲述战争的电影。
因为电影里并没有没有着重细述战争的枪林弹雨,
而是透过一个特殊人群,用特殊的角度来解读战争。
通过一群少女的遭遇讲述慰安妇的惨痛经历和日军的灭绝人性。
开场十几分钟的镜头中,
几个纯真无邪的少女快乐的玩着捉迷藏,
聊着少女之间的知心话,
绿荫覆盖的树林,悦耳动听的乡谣,
令人心旷神怡的乡下清净的田野,一幅美丽祥和的画面。
其实,电影开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正敏的父亲亲昵的扛着女儿唱民谣的那个片段,
很快乐,很感人。
但这原本快乐祥的美好家庭,
却在某一天被日本人给打散了,
正敏就那样被强行的带离了自己故乡,
远离了疼爱自己的父母。
试问,在那个时代又有多少这样美满的家庭,
又有有多少像正敏一样处于花季的少女不幸的被这场战争卷入惨痛的“慰安妇”之路。
慰安妇?!我讨厌这个名词!
是温柔羞辱?还是厚颜无耻对历史事实的掩饰?
慰安,即安慰。原本是个具祥和之气的词汇。
但在历史上,这个词汇又充斥了多少屈辱灵魂和残酷的现实?
那些含苞待放的花朵,被一群魔鬼残酷的摧残和践踏!
被逼疯的,被蹂躏致病的,都会被集体带到偏僻地方枪杀。
看到那一堆堆枪杀后被大火燃烧着少女尸体,
我心里无比的沉痛和愤恨!
我很难想象这些原本含苞待放的花朵,
每天却过着那地狱般的生活,
这需要多强的意志力才能活下去,
她们平时的屈从,
甚至在被强暴蹂躏之前亲昵的叫着那些魔鬼:哥哥!
她们仅仅为了活着!
然而,这些狗杂碎连苟活的机会都没有留给她们.......
一开始看到电影取名为《鬼乡》,
我本以为是通过死去的人讲述战争的故事。
觉得很俗套,很夸张就一直没有提起兴趣去看,
但发现,这部电影在豆瓣评分比较高,
所以我很好奇,
因此不管里面到底讲述了什么我都要去看看。
看到电影的后半段时,
小邪终于明白了导演把这部电影取名《鬼乡》含义。
【鬼】即为二战时期被日军带走做慰安妇而惨死的冤魂,
【乡】就是这些无辜惨死冤魂的故乡。
影片的最后一段那个会通灵女孩,
为了慰藉逝去的冤魂,并抚平生者伤痛,
和女长老们做了一场祭魂礼来让那些逝去的冤魂安息并魂归乡里。
祭魂曲响起时,影片镜头切换到那一堆堆少女的尸体,
化作美丽的蝴蝶一只只飞走了,
飞向影片开始的时候那宁静的乡村,
影片开始的乡谣也随之的响起,
我们的正敏走在回家的路上,
最终这原本美好的一家人又在另一个时空团聚了。
那首乡谣在影片里每一次的出现,都会有故事发生,
每一次的旋律和节奏都不相同,
随之观影的感受也不同。
这部电影是一部需要用人的灵魂才能参透真谛的电影,
难忘的感人情节太多,
小邪不想做剧透,
即便这部影片商业炒作的味道很浓。
希望大家有时间去看看。
后记:
在影片的最后,小编脑海里忽然飘出来【红楼梦】中的【叹香菱】唱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时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但愿腋下生双翼,致使香魂返故乡。
——莫忘历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