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是一个大熔炉,本土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西方“洋文化”不断涌入,使中西文化不断融合、碰撞,衍生出很多独特的中西合璧文化,如旗袍、中山装。此外,民国也是个美食绚烂的时代:八大菜系最终定型、区域之间的美食交流更加频繁、菜品普遍大众化,从而使民国进入了一个美食大爆发的食代。

“时髦”的西餐
民国时,喜欢吃西餐的大致有2类,一是长期受西方文化熏陶而养成的习惯,如宋庆龄等留学人员,另一类是崇洋心态的暴发户,他们以吃西餐来显示自己的“时髦”。据当时报纸记载,由于西餐大受欢迎,很多餐馆都增加了服务项目,如打包、送菜上门、提前预定等。原来,在民国打包与外卖就这么普遍了呀!

老字号糕点店
洋文化的涌入,也带来了西式糕点。这些品种丰富、甘甜可口、整洁卫生、便于携带与赠送的糕点,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受西式糕点的冲击,糕点业逐渐形成了中点西制的独特风格,但也有一些传统的风味老字号保持了下来。
北京的南味食品“稻香村”创办于1914年,稻香村的糕点以苏式风味为主,间或广式口味,中秋月饼、牛舌饼、玫瑰饼等传统糕点供不应求。此外,稻香村还特别增添了西式糕点,为顾客带来了焕然一新的口味。
太原的食品老店双合成,是一家卖干鲜果品、蛋糕点心的老店铺。双合成糕点的关键是用料,在洋流来袭下,双合成不仅更加注重食材的讲究,还丰富了自制糕点的品种,并增加了进口咖啡、罐头等高档食品和鲜鱼、鲜虾、海带、海米等水产海货批发零售。包装精美、味道诱人的糕点,为其吸引了大量的顾客。逢年过节时官员、洋人、传教士也会来关顾。
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茶馆
在中国历史上,茶馆文化一直很繁荣,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在茶馆中喝茶聊天、听曲儿、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茶馆的种类很多,不仅有陆上茶馆,还有水上茶坊,每到夏季,桨声灯影,彻夜笙歌,甚是一片繁荣。
这种情况到民国中后期后发生了改变,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西式咖啡店与西点店的普及,大茶馆和茶楼已经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中小型的各种茶馆,包括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和季节性的茶棚。

看了这么多各具特色的民国美食,你饿了么?不要羡慕,咱们现在的食材种类更多,不管是国内国外的、鲜的还是干的,统统都能买到,吃不完还可放入冰箱,囤着慢慢吃哦~
本链接涉及内容仅代表作者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社区无关,由作者本人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