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窝窝头,是像山一样的形状,比馒头要有嚼劲,比包子更有韵味,吃完嘴巴里还能留下麦芽糖的甜味。那个时候,最爱的早餐便是窝窝头。后来,随着高考毕业,转向另一个南方城市生活,窝窝头便也逐渐在味蕾里消失了。某一次跟爷爷闲聊时,说我曾有一段时间痴迷窝窝头,他不经一笑,谈到了他的青春与窝窝头的故事。
建国初期的新中国,它是一个被战争和掠夺破坏的满目疮痍的社会。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没法让每一个家庭都解决温饱问题。能吃到杂粮粗面、糙米粗粮便是最幸福的事,当然这个时候窝窝头便是最好的选择了。稀粥、野菜是常见的,白面白米,那可是逢年过节的稀罕物。
那会的爷爷,为了让奶奶和孩子能够多吃几次白面,独自一人去县城找了一份木匠的工作。但是,县城和家有着80公里的距离,没有通公路,只能是靠双腿穿越各种荆棘小道。走的快的时候,从清晨到凌晨便能到家;要是走慢了,还需要在隔壁镇子住上一晚。每次爷爷在辗转家与县城的时候,便是奶奶最担心,最牵肠挂肚的时候,她唯一能做的,便是在爷爷出发和回家前的晚上,做好一锅香喷喷的窝窝头,让爷爷带着。
爷爷说,那会最幸福的事,就是回家看奶奶和孩子,以及吃到奶奶做的窝窝头。因为久别的重逢,是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简单的窝窝头,是爱人最深刻的思念。现在看来短短的80公里,却是他们之间的那条“银河“。但是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分离。那会的爱情很简单,你负责顾家,我负责赚钱。那80公里与窝窝头,陪伴着爷爷的整个青春。
我对窝窝头之所以有着这么大的执迷,大概与爷爷的这段青春岁月不可分割吧!虽然说现在白面大米不再是稀罕物,家里冰箱里总是堆着各种各类美食,干的湿的都有序的置放在冰箱里。但是,对于爷爷奶奶来说,最美味的莫过于那段青春里的窝窝头。因为,那是他们青春奋斗的见证!
本链接涉及内容仅代表作者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社区无关,由作者本人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