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红了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一部《红高粱》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推向了全国各地,走近莫言,走进莫言故乡高密,走进红高粱地,成为广大旅游爱好者的新热。十一在家,看着网上出门的各种堵,没敢出远门,就近原则,约了三五好友骑车来到离家很近的莫言故居,自带酒菜,在高粱地边,铺一野毡布,一边看着旧居老屋感悟过去那些穷苦的岁月,一边欣赏大片大片红红的高粱,斟上一杯小酒,闻着高粱和美酒混合香气,心情马上就醉了。
对于出行的意义,欣赏美景是一个方面,而透过景观去感悟其中所渗透的那份历史却更有意义。莫言旧居,一个在现在红砖绿瓦楼房也是林立的农村已是很难再见到,土培夯起来的墙,窗楞还是木头的,矮矮的锅台,散发着霉味的桌柜,这些景象仿佛一下子把我们拉后了至少二十年。莫言就是从这样一个土房中走出,当兵,写作,一直不间断的追寻自己的梦想。
对于莫言笔下的一切,感觉一点都不陌生,甚至很亲切,他跟父母同龄,他生活的年代,所经历的事情,母亲也经常给我讲起,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大运动等等,虽然不从经历,但是从他书上看到的,跟周围的父老乡亲口中的相差无几,他用笔对那段历史做了记录,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也为以后的历史作为一个备注。
记得初中时,语文老师特别崇拜莫言,其实那是莫言还不是很出名,只是一个作家,但是他确实我们高密人的骄傲,他凭借着自己的一双手,一支笔,走出了高密,尤其以一部《红高粱》让他和我们高密东北乡都红遍大江南北。语文老师号召我们大家都莫言的小说,并鼓励我们写作,而最让我遗憾的是我们学校出版的第一本作品集《一个透明的红萝卜》我的作文没有入选,那时我作为优等生,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也成为今生的遗憾。虽然后来考上不错的大学,学校老师们邀请我回去交流,但是那个遗憾却永远都留在了心中。
看着这个铭记那段穷困岁月的破败老屋,回想那些苦难的岁月,让我们感悟到我们的父母亲人曾经经历过怎样的苦难,受过多少苦,吃过多少累,他们为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又付出了多少,而我们为了他们一定要好好地加倍努力的回报他们。
好了,不多说了,上图上图,上图走起。
本链接涉及内容仅代表作者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社区无关,由作者本人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